如何取一個好的項目名稱?
由于工作交流學習的需要,我經常到各地參加一些項目評選活動。參選的候選人都會非常認真準備自己的方案書,PPT,以及5分鐘的路演。
項目立足服務對象的需求與痛點,實施方根據自己所長定制解決方案。這些當然都是我們老生常談的議題。不過,今天,我想跟大家探討一個看起來不太起眼但重要的議題:如何取一個好的項目名稱?
項目的名稱重要性,就像一個人的姓名。但是我們往往會忽視,難道在規劃項目方案時已經用盡了腦汁,隨意想一個名稱充數就好?認為這是門面功夫?
其實,不是的。如果說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,那么,項目名稱就是一個項目核心的窗戶。透過這扇窗,我們可以領略到這個項目的內容,從而想進一步了解及參與。
以大眾傳播的角度看,好的項目名稱還要經得起時間考驗,不僅今天能讓人懂,明天可以,明年也可以。不僅是李小姐聽得懂,張大媽,王大爺也聽得懂。因此,一個好的項目名稱,不是可有可無的面門,而是大眾對本項目認知的最大公約數。
不知道是我一個人的錯覺,還是普遍的情況。有很多的項目名稱,一般會出現這樣的句式:“你我一起攜手,共創美好家園”、“垃圾分類,從我做起”、“小手拉大手,健康一起走”……
工整對仗,還押韻,朗朗上口的,有什么毛病嗎?好像挺好,但感覺不太對。這句對聯不應該是印在橫幅上的活動主題嗎?什么時候成為了一個項目的名稱了?同時,有可能導致出現以下情景:
王大爺問:你現在做什么項目呢?
我回答:您好!我現在做的是“你我一起攜手,共創美好家園”本外地人員融合社區營造項目。
王大爺:你我什么?
我:一起攜手,共創美好家園
王大爺:什么家園
我:美好家園
王大爺:什么美好家園?
我:……
現在,我真的體會到了沈騰的“馬冬梅之困惑”。名字太長,不好意思,別人還真記不住!
取項目名稱,不是寫詩歌,偏要彰顯文采,而是多從服務對象的立場,以社會大眾的視角出發,找到那個最大公約數。
關于取一個好的項目名稱,經過這幾年的個人經驗總結,下面跟大家分享“品牌五力模型”,供參考。
1
品牌原力
品牌原力是指,這個名稱自身有力量,這個力量深埋在我們的文化,歷史,以及潛意識中,一經喚起,就會勾起記憶。也就是常說的,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。
比如,“小紅帽”。如果單看這三個字,你覺得這是做什么的呢?對!可能大部分朋友已經猜到,這是關于“兒童保護”的項目。這個名字的原力來自于一個童話故事,而且在世間流傳多年,不用過多解釋,大家隱約可以知道那種熟悉的感覺。
這種品牌原力,有廣泛的群眾基礎,已根植在大家的腦海當中,一經喚醒,就會有自生的力量,就省去了很多解釋的成本。
2
品牌親和力
親和力,即是有人緣,擁有受到大家喜歡的力量。什么東西會讓人喜歡呢?可以是美的東西,溫暖的東西,關于愛的東西……
比如,“忘不了餐廳”(黃渤主理的一檔關注認知障礙公益節目)。為什么會“忘不了”?是因為這里的味道?這里的環境?這里的人和事?……
“忘不了”這三個字可以喚起人們對于“難忘”的動人的情感記憶。讓人感到溫暖,同時讓人感覺得這家餐廳有親和力,人情味,從而受到人們歡迎。
3
品牌表達力
上面也提到過,取項目名稱不是彰顯文采,而是盡可能地把項目的核心要義表達清楚,盡量做到通俗易懂,讓普羅大眾都能聽得懂。
比如,“免費午餐”(為貧困學童提供免費午餐,致力于幫助中國兒童免于饑餓,健康成長)。不用過多解釋,相信王大爺,張大媽都能聽得懂,“免費午餐”,免費的給孩子的午餐,不用自己給錢。
所以,一個好的項目名稱,能一次表達清楚,就不用再次解釋。
4
品牌呈現力
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,大多數公益項目,在品牌呈現力上是有挑戰的。因為有很多公益項目做的是心理支持、社會關系協調、社區發展等非物質方面的事情。如何呈現一個產后抑郁癥個案的成效?如何評估一個社群社會關系的改善?如何跟大家說明這個社區的營造氛圍很好?
這些都是公益項目品牌呈現力的挑戰:非物質性、非可視化、難以量化。它不像一個奶茶店,直接統計銷售量,就基本能夠評估成效了。反之,我們可以回看一下當下有品牌效應的公益項目,大多數具備有物質性、可視化、可量化的特性。
那么,問題來了,很多朋友也許會問:很多項目做的就是非物質性的援助呀,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?我們仍然可以作一些努力,希望可以在品牌呈現力上有所提升。
比如,“藍信封”(通過志愿者和留守兒童一對一書信陪伴方式,陪伴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)。如果它的項目名稱就直接叫作“留守兒童心理陪伴支援計劃”,其一,會跟其他機構的項目有所雷同,其二,項目的呈現力也會弱很多。加上“藍信封”后,整個項目形象感就躍然紙上,而且有品牌的識別度。
因此,總結一下,類似這樣的項目名稱詞根 “產后抑郁癥支援計劃”,聽起來比較抽象,我暫時把這些詞根稱作“虛詞”,應對的策略是可以在前面加上一個“實詞”:太陽花,變成這樣“太陽花——產后抑郁癥支援計劃”,這樣項目名稱的呈現力會有提升。
5
品牌傳播力
一個項目之所以要有名稱,主要是為了區別化,讓人在萬千的人群中多看你一眼。所以,名稱的傳播力也十分重要。一個好的項目名稱極易傳播,讓人聽得清,記得住,并且可以說給別人聽。
那么,有傳播力的名稱一般需要具備這些條件:簡短、順口、無生僻字。
簡短:第一,在視覺上,一眼看完,不用移動視線;第二,在聽覺上,一個詞或一個短句說完,不用停頓。這樣都是為了降低傳播成本。如果要移動視線,或者中間加個符號停頓一下,就會讓傳播成本提升。
順口:古時候,人們沒有書寫條件,只能通過口口相傳,于是編成順口溜,這是老祖宗的智慧。名稱的順口,是為了人們可以口口相傳,張三聽得懂,記得住,講得明,把這個名稱講給李四聽,李四聽懂后,記得住,又講給王五聽……
無生僻字:生僻字,一般人看不懂,也說不出來,需要當事人不斷地作解釋,傳播成本太高。
比如,“喜茶”與“奈雪の茶”, 無論是聽覺上兩個字和四個字的區別,還是視覺上LOGO的區別,前者比后者更有傳播力。
我們再對比一下,同一個項目以下兩個名稱的區別:
“你我一起攜手,關愛流動兒童”富士康職工子女夏令營
“小候鳥” 富士康職工子女夏令營
一個好的項目名稱,起碼要經得起5年的考驗。這個也容易驗證,我們不妨看看哪些項目的名稱是在5年前出現的,現在還在?可能我們也會找到以上的一些答案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